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常人网

查看: 229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职场杂谈] 外企人才孵化之痛:指望不了中国学生?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3-7-22 11:39:13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,在华外企却正遭遇着人才孵化培养之痛。在华"德国商会"6月对其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,在华德国企业中大多数仍在拼命寻找合格员工。在成堆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应聘简历中,他们很少能找到合格人才。而耐人寻味的是,中国大学毕业生们如今却面临着数十年来最艰难的就业形势。

  其实,德国在华企业的人才困境,只是众多外企在中国面临人才本土化难题的一个缩影。一面是中国大学生苦于工作难找,一面却是很多外企抱怨人才短缺。难道真如经合组织顾问约尔格。伍德克所说:中国学校培养出太多只会死记硬背、缺乏实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吗?

  人才本土化战略,既可以有效解决管理人才短缺问题,同时还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,是外企拓展国际化业务的利刃。然而,这一战略,在中国却推行得不尽如人意。在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过程中,为弥补这一短板,现阶段,这些外企恐怕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。

  外企最头痛的问题:本土化人才短缺

  实际上,人才本土化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看中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长远发展前景。外企不能把西方企业文化照搬到中国的商业和市场经济中,但又不能没有人懂得西方企业文化,本地化的高级管理人才,就是这样一个中间层。

  已经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外企,纷纷准备扩大规模;还没有进入中国的那些外企,也正在计划进入中国。现在,能够胜任跨国公司工作要求的合格中国员工,正在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。那些外语好、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,如今正在成为外企争相抢夺的目标。

  然而,人才短缺已成为外企最头痛的问题。大多数外企都表示,在中国开展业务,首先必须招聘有才干的中国经理,然后还要设法留住他们,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除了经理一级的管理人才,初级人员短缺的问题也十分严重。

  从外企本地员工群体可以看出,这些优秀人才具有鲜明的特点,即学历高、知识新、眼光开阔、肯干和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精力充沛、勇于开拓的青年人。然而,据统计数据显示,中国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企工作的却仅仅只有十分之一。

  在华外企为什么招不到合格员工

  在华外企如果长期招不到合格的中国员工,其本土化人才孵化培养机制将可能面临断层危机。事实上,在华外企通过高薪聘请海归等方式,人才短缺危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。然而,其潜在威胁却远远没有解除。

  这一潜在威胁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:

  1) 中国教育体系下的中国学生

  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外企要求错位,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差别,形成断层。这主要表现为部分毕业生只懂书本上的知识,空有高学历,实际工作能力却十分欠缺。

  分数至上的中国高考制度,创造、实践等能力被刻意地忽视,从而造成整个教育体系都重分数轻能力,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差也就见怪不怪了。而外企往往更加重视员工的动手性和创造性。

  功利性极强的教育体系,也部分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国企、央企这些"大"单位,编制成为未来生活有无安全感的分隔线。外企的光环,逐渐黯淡。也因此,在华外企在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时,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偏见,即中国学生指望不了。

  2)在华外企的用人问题

  一般来说,在外企工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,然而在近年来,外企的光环也逐渐暗淡。这就不得不提到外企自身存在的用人问题。

  职业"天花板",让一些毕业生望而生畏,止步于外企门前。外企的经理人员到了一定的级别之后,经常会遭遇职业"天花板",很难再往上发展,这时候,这些在外企打拼了很多年的中国员工不得不另寻出路。

  如今,这种现象已经有从高管层向其他低一些的岗位蔓延之势,以至于正在成为一种常态。在现代社会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了在外企工作发展的局限性,导致外企在吸引和留住毕业生方面,已输掉一局。打破"天花板",外企必须抛却偏见,唯才是举,健全人才利用机制。

  全球化整合人才,破除外企困境

  对很多外企来说,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尖锐问题的方法就是提高人力资本。那些既无法找到优秀的本地人才、又希望能够将固定成本维持在一个比较低水平的外国企业,开始聘请越来越多的外籍员工和海归人员,来弥补管理人才短缺这个断层。

  然而,在高企的人力成本已成为外企新挑战这一背景下,从长远来看,除了高薪聘请海归,培训更是外企实现人才本土化的最重要途径。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外国企业,如果舍得花大钱培训,很容易造就一批优秀的本地人才。

  人才本土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本地员工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。员工进入一家外企,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、公司产品的技术特点、行业特点以及整个经济大小环境的认知包括基本业务常识、经营常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培训提高时,他就升职有望了。

  也因此,不少外企认为,良好的培训是人才本土化的前提。大众正在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,并希望用德国的双元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国员工。奥迪、宝马、戴姆勒等,也与中国的教育部门合作,推进培训项目。

  当然,IBM在这方面,又向前迈了一步。IBM不仅要实现人才本土化,还致力于人才的全球化整合。对IBM中国来说,全球整合的意义在于,以中国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基础,IBM中国有可能在"全球整合企业"的战略调整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。

  只有以具有战略意义的眼光来看待员工培训和发展,人才本土化战略才能行之有效。因为更多、更优秀的人才会因为公司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留了下来,这就为外企人才本土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,人才断层危机也自然化解。

  正如三洋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新保克司所说,只有根据中国的国情,依靠中国员工实行本地化管理,让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,并不断地提供机会提高这些人才的管理能力,公司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。这才是在华外企的生存之道。

        结语

  外企进入中国后人力资源结构变化主要有三个阶段,第一阶段以外籍雇员为主体,第二阶段是外企员工逐步发展本地化,第三阶段是中国的本地人才走进外企高层,逐步实现外企的全员本地化。

  在向第三阶段发展过程中,除了外企在培训方面负起更多的责任外,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必须从"注重数量"转换到"关注质量"上来。

  在华外企,如果想拥有一个完美的人才孵化机制,就必须指望中国学生。中国上百万的求职者中,不乏很多有潜质的中国学生可以培养成世界级的人才。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常人(常州)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( 苏ICP备2021003978号-1  

GMT+8, 2024-5-1 15:09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